
历史历史记载丝瓜的原产地难以确认,但科学界普遍认为丝瓜原产于印度,并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国家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11][12]在中国,丝瓜的出现或最初利用可上溯到北宋中期或稍前,最早出现在署名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中,属于北宋后期或南渡初期,后相继在医药类史书、诗文及地方志中出现。[12]丝瓜还常在各国家的传统民族医学中作为药材出现,如其叶汁在印度尼西亚用于闭经,在印度用于蛇咬伤和痢疾;在菲律宾,其叶子用于皮肤病和睾丸炎;在乌干达西部,丝瓜叶提取物用于催产。[4]名称考证古代丝瓜有多种别名,《分门琐碎录》中称丝瓜为“鱼际”,这是丝瓜最早见载的别名;后世也有许多不同写法,明初朱橚《普济方》中记载:“丝瓜,俗云鱼鰦[zī],夏月人家栽作凉棚者是也”。明中叶杨廉《虞思传》中记载古代中国吴楚地区俗称丝瓜为虞思、虞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以鱼鰦、虞刺两名并载。[12]产地考证在中国历代史书中,鲜有提及丝瓜产地。在宋代与丝瓜相关的记载中最为丰富的是闽、浙两省;明代《本草纲目》记载:“始自南方来,故日蛮瓜”,又云“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综上可以发现,古代丝瓜的栽培中心应在以福建、浙江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而此后的传播发展也以东南沿海和整个东部地区领先。[12][13][14]形态特征丝瓜是一年生攀援藤本[3]。茎茎、枝粗糙,有棱沟,被微柔毛。卷须稍粗糙,被短柔毛,通常2~4歧。[3]
图片
丝瓜卷须叶丝瓜叶柄粗糙,长10~12厘米,具不明显的沟,近无毛;叶片三角形或近圆形,长、宽约10~20厘米,通常掌状5~7裂,裂片三角形,中间的较长,长8~12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深心形,弯缺深2~3厘米,宽2~2.5厘米,上面深绿色,粗糙,有疣点,下面浅绿色,有短柔毛,脉掌状,具白色的短柔毛。[3]
图片
丝瓜叶片花
图片
00:12丝瓜花相关视频(来源:遇见美好(手机摄影))丝瓜雌雄同株。雄花通常有15~20朵花,生于总状花序上部,花序梗稍粗壮,长12~14厘米,被柔毛;花梗长1~2厘米,花萼筒宽钟形,被短柔毛,裂片卵状披针形或近三角形,上端向外反折,长约0.8~1.3厘米,宽0.4~0.7厘米,里面密被短柔毛,边缘尤为明显,外面毛被较少,先端渐尖,具3脉;花冠黄色,辐状,开展时直径5~9厘米,裂片长圆形,长2~4厘米,宽2~2.8厘米,里面基部密被黄白色长柔毛,外面具3~5条凸起的脉,脉上密被短柔毛,顶端钝圆,基部狭窄;雄蕊通常5枚,稀3枚,花丝长6~8毫米,基部有白色短柔毛,花初开放时稍靠合,最后完全分离,药室多回折曲。雌花多单生,花梗长2~10厘米;子房长圆柱状,有柔毛,柱头3个,膨大。[3]
图片
丝瓜雄花
图片
丝瓜雌花果实和种子果实圆柱状,直或稍弯,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纵条纹,未熟时肉质,成熟后干燥,里面呈网状纤维,顶端盖裂。种子多数,黑色卵形,扁,平滑,边缘狭翼状。[3]
图片
丝瓜种子分布分布范围丝瓜广泛栽培于世界温带、热带地区,在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及大洋洲地区皆有分布。[15][3][4]中国南、北各地普遍栽培,多分布于辽宁、河北、安徽南等地。[1][3]生境丝瓜是一种亚热带植物,适合生长在35℃~20℃的区域,若在温带地区生长需要夏季较高的温度和漫长的无霜生长季节。[5][6]习性丝瓜为短日照作物,喜较强光,较耐弱光,生长快、结果多,喜肥但根系分布浅,耐肥能力弱;丝瓜喜湿、怕干旱。霜冻[16][17][6]花果期在夏、秋季;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5~30℃,生长适宜温度为18~30℃,开花结果的适宜温度为26~30℃。[16][3]繁殖丝瓜多依靠虫媒传粉,自花传粉的概率极低;其花朵有明亮的花冠并能产生花蜜,能吸引访花者进行传粉;大部分雌花在开放的前三个小时可进行授粉。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三种木蜂属(Xylocopa)昆虫和两种无垫蜂属(Amegilla)昆虫可为丝瓜传粉,木蜂和无垫蜂由于体型较大,相对意大利蜜蜂传粉效率高。[18]丝瓜果实成熟后逐渐干燥,种子周围的部分由纤维支撑而形成空洞。此时果实末端可以像盖子一样打开,随风飘动,种子借离心力散出。[19]栽培选地与整地选择高燥、易灌水、肥沃、避风、向阳处种植丝瓜。[20]入冬前深翻土地,施足基肥,然后整细耙平,四周开好排水沟。[21]播种与育苗常安排在春、夏季种植,一般以露地栽培为主。[20]春播应选择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不易发生雌花的品种;夏秋播应选择对日照要求不严格、雌花发生早的品种[22] 。先后用温水和多菌灵粉剂浸种,浸种后将种子置于营养钵中,并盖细沙壤土;播后3天内需要保持棚温较高以促进萌发,齐苗后棚内温度适当降低,最后在移栽前揭膜通风炼苗[21]。移栽丝瓜移栽前5天,苗床追肥,将膜两侧揭开以炼苗。移栽后选择粗壮的竹竿搭棚架,当幼苗长出蔓后,在每株旁斜搭竹枝,引蔓上架,当藤蔓较长时,整枝留单蔓绑蔓。[21]田间管理丝瓜抽蔓开花期需水较多,在第二次摘瓜后浇透水,之后少量浇水。[23]整地时施基肥,配制营养土,移栽成活后追施复合肥和尿素,长至一定高度后再次追施复合肥,开沟撒施。[21]丝瓜应适时除去底部侧蔓,上部侧蔓留掐尖,盛果期除去过密的老叶和雄花以便通风透光;瓜仔弯曲时,要吊瓜把瓜拉直。[23]采收留种丝瓜采收时间一般是在雌花开放后12天左右,一般在早晨采收。采收标准为果实柔软、果色绿、果皮茸毛少。丝瓜连续结果性强,盛果期果实生长快,应每隔1~2天采收1次。[23]丝瓜留种以根瓜(指植株上第一个结成的瓜)为好,采收时间以果实充分成熟,果皮硬化,皮色变枯黄时为好。[22][24]种瓜采收后瓜顶开口,挂在通风良好的室内,使瓜内水分充分晾干,以利取籽。[22]病虫害防治丝瓜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疫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瓜绢螟、蓟马、根结线虫等。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控技术。[25]白粉病可用嘧[mì]菌酯[zhǐ]悬乳剂稀释溶液喷施防治;蔓枯病可用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稀释溶液喷施防治。瓜实蝇发生初期可用阿维菌素乳油稀释喷雾防治;潜叶蝇发生初期可用灭蝇胺稀释溶液喷施防治。[25]用途医学药用根据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记载,丝瓜各部位均可当作中药材使用,如丝瓜络味甘,性凉;具有通经活络,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胸胁疼痛,风湿痹痛,经脉拘挛,乳汁不通,肺热咳嗽,痈[yōng]肿疮毒等。又如丝瓜种子味苦,性寒;具有清热,利水,通便,驱虫的功效。主治水肿,石淋,肺热咳嗽,肠风下血,痔漏,便秘,蛔虫病。[10]食用营养丝瓜的花、叶和果实均可食用,可烹饪后食用或生食。[4]其鲜嫩果实色泽青绿,味道清香,含有甾醇三萜及皂甙类、 黄酮体和酚类、蛋白质等多种化合物。[7][8]在马来西亚,人们食用丝瓜幼嫩的枝叶;在印度,人们食用雄花和花芽;在印度尼西亚,嫩瓜被切成薄片,与椰奶共同煮食;在中国,多食用丝瓜,炒制或做汤羹,具有祛暑清心,醒脾开胃的良好效果。[4][8]
图片
03:07三鲜丝瓜汤的做法(来源:知乎)工业原料丝瓜络是重要的工业品原料,其韧性强,疏水透气性好,可用于厨房清洁和沐浴搓澡;同时,其在保健品中也有应用,开发出了丝瓜络鞋垫、拖鞋等系列产品;配合蚕丝和中药材,还可制造出床垫、枕头和盖被等产品;此外在工业生产及宠物用品中也有较多的应用,可作为汽车挡风玻璃磨光、滤油及擦机器等的材料以及宠物的磨牙器和玩具。[9]优质品种丝瓜优质品种性状特点[26]物种对比“丝瓜”也用于称呼本种的同属近亲广东丝瓜,二者差别较大。[19]文化在中国古代,有诸多描写丝瓜的诗句。宋代文人张镃《漫兴》诗:“茅舍丝瓜弱蔓堆,漫陂鹎[bēi]鸭去仍回。”宋代花谱类著作《全芳备祖》引用了文人杜北山的《咏丝瓜》一诗:“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还引用了诗人赵梅隐《丝瓜》“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后一首的作者借物抒怀,却也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丝瓜果实的发育成熟过程。[12][28]相关研究中国学者程蹈等研究了不同丝瓜藤纤维含量对PBS/LV复合材料的吸水性、热力学性能以及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BS/LV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随着丝瓜藤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而弯曲强度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29]中国学者练华山等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质量浓度外源壳聚糖对低温处理下丝瓜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光合色素含量等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加外源壳聚糖后,丝瓜幼苗叶片光合色素、渗透调节物质和矿质元素含量增加,且当外源壳聚糖质量浓度为25mg/L时,对各指标的缓解效果最好。[3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